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业基本信息 >> 园区概况 >> 正文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概况

发布日期:2024-08-01 16:58:27

宁夏贺兰山东麓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2013年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2021年自治区党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宁编发〔202121号),明确贺兰山东麓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合署办公,规格为正厅级。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协调管理。赋予贺兰山东麓园区管委会自治区及地级市部分经济管理权。

区位优势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43′—39°23′,东经105°45′—106°47′之间,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地区(北纬30°—45°)之一产区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贺兰山屏障于西、黄河流经其东,位居山河之间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光照热量充足(年日照时数2851小时—3106小时,≥10℃有效积温3300℃左右)、昼夜温差大,砂石土壤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黄河灌溉便利,酿酒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协调等特征,葡萄酒具有酒体饱满、香气馥郁,糖酸适度、甘润平衡的典型中国风格和东方特质,被誉为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最佳生态区”“世界上能酿造出最好葡萄酒的地方,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评为世界葡萄酒明星产区

规划面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向北辐射至石嘴山市惠农区,向西南辐射至中卫市沙坡头区,向东南辐射至吴忠市同心县。涉及412县(市、区)以及农垦集团9个国有农(林)场,总面积约4820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和青铜峡市的部分区域,北至贺兰县与平罗县交界,南至青铜峡市小大公路,西至宁蒙边界及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界(不含西夏陵申遗区域等特殊用地),东至西干渠,总面积724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内相关市、县(区)配套建设了产区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旱能灌、成方、林成网、路相连网覆盖的设施体系能够保障散落在产区范围内的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日常生产生活需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推进38万亩荒滩地变成新绿洲。完成西干渠112.5公里扩整改造,建成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等5座水源泵站工程,建成青铜峡片区榆树沟供水、惠农区葡萄酒产业汪家庄调蓄水库,正在建设红寺堡区黄草墩调蓄水库,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到100%,亩均用水量由最高的600立方米下降到280立方米,年节水量达到1.7亿立方米。2023年开工建设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抵御洪水能力,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导产业贺兰山东麓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产区,现已形成葡萄酒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产业链为:酒庄(企业)通过自有种植基地或采购农户种植的酿酒葡萄,经生产加工后,产出原酒及成品酒,远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鼓励产区酒庄(企业)积极探索酒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发展酒庄游。产区内2A级以上酒庄有21家,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酒庄游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发展状况2021年,获批建设中国首个特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举办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2022年,国际葡萄酒品牌中心宁夏启动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保协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列入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产区先后荣膺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认定我区酿酒葡萄气象服务中心为第三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协会给予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气候带认证。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330.07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7位,并入选中国品牌十年典型案例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顶级大赛中获得1700多项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3次入选国礼,并列入我驻外使领馆采购目录国际侍酒师协会(ASI)、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国际葡萄酒教育家协会(SWE)、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国际葡萄酒相关组织和主要葡萄酒产区,在品种、技术、教育、人才、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2024年,OIV邀请银川市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市联盟,GWTO邀请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加入该组织。

下一条:银川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概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网站导航